泰州:向“大海新晨”勇攀登 为产业兴城燃斗志 | |
|
|
重大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加速隆起,创新要素资源加快集聚,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初夏时节,长江之畔的泰州,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时间拨回到今年2月5日,在泰州市召开的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姜冬冬以三个“我们怎么办”发出“三问”,激起全市上下昂扬斗志。今年以来,泰州围绕“三个大抓”,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产业链、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四重”工作推进机制,实施项目攻坚、重点产业链培育提升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大行动”,“到泰州、泰周到”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金字招牌。 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当前泰州谋划实施了一批强基固本重点工作,特别是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地标性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来产业,以契合泰州发展实际的“8+13+X”链群体系为主体,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蓝图铺展,使命召唤。如何搭建项目攻坚比拼竞技的新舞台?泰州市委组织部构建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六项措施,推动组织工作与中心大局深度融合。从春到夏,伴随着全市党员、干部、人才奋力奔跑的铿锵足音,泰州大地燃起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锤炼担当力 以干部实干“一马当先”,引领全域发展“万马奔腾” 近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传来好消息:该区上市企业江苏荃信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其与Caldera Therapeutics签订授权许可协议,通过“NewCo模式”将自主研发的治疗自身免疫病抗体药物QX030N全球独家许可该公司开发及商业化。此举开泰州生物创新药“出海”先河。 按照市领导联系服务“四重”分工,市委书记姜冬冬挂钩联系生物医药产业链。今年2月12日,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团队启动,随后多次下沉企业、跟踪服务,姜冬冬强调,生物医药作为“大海新晨”产业体系中打头的产业,各级干部要在项目突破上“当先锋”、在问题解决上“当尖兵”、在政策供给上“当行家”,铆足干劲“挑大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协同联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有针对性地完善现有政策,出台更加精准、更为实用的激励措施,更加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为引导干部力量向经济、向产业、向项目聚焦,激励全市各级干部实干担当、奋发有为,泰州市委组织部聚焦“8+13+X”链群体系,组建专项考察组,构建“考察员+联络员+知情人”干部考察新架构,与产业链服务团队定期对接沟通,及时了解产业链推进情况、园区履行职责情况和领导干部担当表现,形成专项考察报告。组织部干部处室负责人介绍,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尤其是从干部在“三个大抓”“四重一线”的现实表现来以事察人,对干部的研判才更精准、更有说服力。 全面融入上海、全力融入苏南,“两个融入”是当前开放条件下泰州各级干部抓工作的重要课题。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泰州应当有什么样的战略定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泰州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全市干部大讲堂上,一场场头脑风暴热火朝天。今年泰州市委组织部突出“战训一体”模式,紧扣泰州“大海新晨”产业体系建设,聚焦招引外资、服务出海、应对关税战、投资安全审查、涉外权益保护、数字贸易安全等开放领域实践,分类别开展专题培训,持续提升干部经济工作能力。 实训就是实战,把年轻干部派到“重点产业链、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前沿锤炼。4月29日,泰州市优秀年轻干部到“四重”前沿墩苗成长出征会召开,106名干部挂帅出征。近年来,聚焦补充事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精干力量,泰州市累计选派347人到一线墩苗成长,助基层破解难题,为发展储备力量。持续推动开发园区、重点企业与海外高校、跨国企业,围绕“大海新晨”特色产业共建创新平台,选拔干部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扩大干部视野,促进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合作。 “牢牢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导向,我们将项目攻坚成果与干部评先评优和任免使用挂钩,为的就是‘奖’出好成效。”组织部考核处室负责人介绍,市级层面设立全市“项目攻坚行动”重大专项及时奖励,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及时奖励。 机制为引,实干为要。眼下,泰州各级党员干部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健全狠抓落实的闭环推进机制、重实干重实绩的考核评价机制、严管厚爱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提升干部队伍政治引领力、发展推动力、为民服务力,以干部敢为善为汇聚泰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增强组织力 将政策、资源、服务送到“三个大抓”“四重一线”最前沿 “LNG船舶需要‘定制’法兰,仅仅依托我们现有技术的话,很难进行改造升级。”在船舶制造产业联盟党委首期“联盟日”活动中,靖江市富源船舶配件有限公司提出了生产技术难题。面对企业需求,联盟党委及时协调龙头企业江苏新时代造船给予技术支持,帮助富源船舶生产出了可替换式船用LNG供气系统双层管法兰、高效减震散热法兰,大幅度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是产业发展最前沿的阵地。如何有效组织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一线当先锋、打头阵? 今年3月28日,第三届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在泰州开幕。此次大会以“聚势向新·智领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推动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的大发展格局。市委书记姜冬冬强调,要把准“链群发展”航向,点燃“创新驱动”引擎,高扬“绿色低碳”风帆,推动国家级产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迈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高地。 “产业缺什么”“我们有什么”“工作做什么”?船舶制造产业联盟党委深入产业一线问需求、送政策、解难题,组建由高校院所、研究机构、链主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坚船舶产业链重点质量技术难题,研发的船舶合拢管测量设计一体化平台被广泛应用至LNG船、邮轮、散货船等各类船舶的设计建造,生产效率提升至国外同类产品的5倍以上。 以组织体系、工作机制、作用发挥、支撑保障“四个优化升级”为目标,今年以来,泰州市委组织部聚焦“大海新晨”、“8+13+X”产业链群体系,全面对接市领导联系服务“四重”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红链兴业”行动。组织部组织处室负责人介绍,他们正进一步调优产业链党组织设置,探索跨区域产业链党建共建,依托“联盟日”载体,强化资源链接,常态开展供需分享、银企对接、校企共建等活动,为链上企业合作搭建桥梁。 今年5月9日,省政府同意设立了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兴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姜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榜上有名。无论是兴化“不锈钢航母”驶向新蓝海、海陵“新能源”的华丽转型,还是姜堰“精密制造”天团的创新突围,做强产业链是关键。泰州各地组织部门积极创设以产业联盟党委为龙头、链主企业为骨干、“联盟日”为载体、服务团为支撑的产业链党建模式,以“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尽力不越界”为指引,打通组织链、完善服务链、激活创新链,全面提升产业链党建工作实效,为产业强市注入了“红色动能”。 涵养创新力 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耦合叩开“未来之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泰州“家门口”的两大战略机遇。 今年4月18日,上海“泰州人才周”正式拉开帷幕,泰州与上海展开深度互动。在“泰州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推介会上,市委书记姜冬冬向广大青年学子发出了“爱才之州、泰想你来”的诚意:“诚邀交大学子从思源湖畔前往凤城河岸,领略泰州之美,共赴春天之约,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人才周”期间,泰州深化与上海知名高校、大院大所交流合作,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泰州、更多优秀人才选择泰州。沪泰以“大海新晨”产业体系为纽带,通过园区结对、高铁通勤圈建设等举措,不断探索沪泰共建科创集市、离岸创新中心,打造“一小时创新生态圈”的跨区域合作样本。“泰州日”首站走进上海交大,推介大健康、海工船舶等特色产业,发布校地合作项目及1100余个岗位。 4月26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泰兴(上海)投资促进会举行。泰兴经济开发区联合缪昌文、刘加平两位院士,共同打造未来材料创新发展研究平台。4月19日下午,姜堰区举办“千企联百校”走进同济大学产学研专场对接会,专家教授与企业负责人围绕新型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工艺深入洽谈,促成揭榜合作意向23项。 从上海到南京,6月4日至6日,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泰有引力·电燃未来”“泰州日”产学研专场对接活动在南京举办。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恒新带队,走进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数据交易所、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主场活动现场发布了泰州市“大海新晨”产业前瞻技术“揭榜挂帅”需求,签署了一批校地共建协议、校企合作协议,揭牌成立了南京工程学院·海陵区新能源(光伏和储能)产业联盟党委服务站,分享了新能源、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报告,举行了产业发展专家顾问聘任仪式。 一场场火爆的校园招聘活动,一个个掀起产创融合热潮的“城市泰州日”……泰州带着“大海新晨”产业体系的发展蓝图和“到泰州、泰周到”的营商承诺,向八方英才贤士发出诚邀加盟的“英雄帖”。 人才竞争短期看投入,中期看政策,长期看环境和生态。如何踩准时代的节拍,直面当今新技术、新模式演进趋势?泰州的回答是:以人才体制机制的系统设计和动态革新塑造竞争比较优势。 今年,泰州市深化“产才融合”机制,强化产业需求导向,精准绘制产才融合图谱,围绕“大海新晨”产业标志及“8+13+X”链群体系,动态编制产业紧缺人才目录,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双向耦合”。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技术转化实效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赋予企业更大人才举荐权。布局高能级科创载体,加速建设生命科学泰州实验室、长三角医学创新中心等平台,承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溢出效应”,吸引京沪等地研发团队通过离岸创新中心实现“飞地研发+本地转化”。完善“青年和人才8条”,紧盯青年和人才需求,量身推出覆盖青年人才从“起跑”到“起飞”各个发展阶段的专项举措。组织部人才处室负责人介绍,“泰有引力”是泰州做好“人”的文章的关键,将进一步突出人才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积极推动高端人才、知识产权等要素,优先向重大项目配置、向高精尖项目倾斜,全力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大海新晨”,一个浪漫的名称,这是泰州面向未来的深情宣言。一如今年4月,市委书记姜冬冬在泰州(北京)产创融合推介会上发出的邀约:诚邀各位登上泰州这艘“发展快轮”,共赴星辰大海,共同书写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 (林元沁 泰组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