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 推动基层善治 | ||||
|
||||
一、实施背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年以来,泰州市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部门职能,注重发挥组织力作用,着力打造“强引领善治理”的基层党组织,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二、主要做法: 1.抓龙头,压实“重治理”的责任担当。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就明确将“党建+基层治理”作为乡镇党委“书记项目”的总主题,舞好“龙头”带动全局。让“一把手”动起来。鲜明提出非“第一难题”不予立项,推动101名镇街书记“挂帅出征”,充分发挥书记的岗位优势,调动基层全域资源,实现基层治理“全军用命”。让“抓治理”有支撑。成立由市和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不仅提供专业指导,还尽可能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倾斜,进一步增强基层治理要素支撑,提升专业水平。让“抓不抓”有说法。出台“双提”管理办法,明确“党建+基层治理”书记项目抓得不实、成效不佳的乡镇,将由市委组织部进行“提级管理”,在此期间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组织委员不得提拔重用,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不得参加评先评优,有效传导工作压力。 2.抓骨干,锻造“善治理”的硬核队伍。把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作为关键,连续3年持续实施“雁阵培育计划”,打出一套“选育管用”组合拳。强化力量配置。集中选拔100名优秀村书记“头雁”、550名村书记后备“强雁”,公开招聘1630名村年轻干部苗子“雏雁”,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学历较高、发展眼界较宽的同志充实到基层治理骨干队伍中。市县联动分别选派400多名机关、企事业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进一步拓宽基层治理骨干来源。提升治理素养。积极创设集中轮训、现场实训、挂职锻炼、“雁阵讲坛”等载体,常态化加强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培训。市级层面以“强本领、补短板、促善治”为主题,开展治理能力大比武、治理素质测试等活动,对基层干部进行全员培训。市县联动先后投入3500多万元,举办260个班次,培训7600余人次。激发治理热情。对加强基层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推动“提职务、变身份、进专项”;对成效较差的,强化负向激励,先后刚性调整32名村(社区)干部,有效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3.抓载体,凝聚“共治理”的最大合力。围绕凝聚基层治理的最大合力,精心创设各类载体平台,推动形成全员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创设区域共建载体。积极推进“一心三体六联动”区域化党建模式,优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设置,集成打造党的建设、社会治理、为民服务“三个共同体”,推进联动培养党员干部、联动组织党建活动、联动推进网格治理、联动建设美好家园、联动服务居民群众、联动培育先进文化。创设党员参与载体。组织开展以“带头讲政治、带头顾大局、带头讲文明、带头树新风、带头做义工,强化三星级考评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在职党员回社区“五带三星”活动,为社区治理集聚了可观的工作力量。创设群众参与载体。着力完善党组织主导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积极探索契约治村(社区)模式,以及村(社区)民议事会、理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多种协商办法,推动基层依法依规开展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的自治协商,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三、工作成效:一是压实了大抓治理的责任担当。通过推行书记领题、职能部门指导、党建双提等措施,真正把党建“+”在治理上、治理“+”在书记上、书记“+”在项目上,想抓治理、善抓治理的书记越来越多。二是解决了一批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101名镇街书记攻破了安全环保、城乡建设、特定群体服务管理、区域行业、基层事务等方面316个难题,被省委组织部评价为“很有力度、很有章法、很有新意、很有成效”。三是优化了常抓治理的有效机制。全市212个社区累计实施3100多个“区域共同体”共建项目,实现街道社区吹哨、驻区单位报到,抗击疫情中,3.2万多名在职党员回居住社区报到,组建1500多支专业服务队,服务社区居民25万多人次, “党建+网格”的治理体系越织越密, “村居干部联网格、网格组织联党员、党员结对联群众”的常态化治理模式正逐步成型。 |
||||
|